Search

挑戰自己,也貢獻社會:橫跨八個不同維度的產業分析課程
36年前,我從最基層的研究實習生做起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挑戰自己,也貢獻社會:橫跨八個不同維度的產業分析課程
36年前,我從最基層的研究實習生做起,這麼多年來在最好的位置,見證了台灣最美好的歲月。就像武俠小說裡,不時可以吃到天山雪蓮的武俠人物一樣,一年一年跟著時間的歷練而精進自己的獨門功夫。
在好友楊光磊與逢甲李秉乾校長的激勵下,我決定橫跨八個維度,分析未來十年台灣電子業最可能面對的問題,並嘗試與參與的教授、學生一起找出我們的答案。
我從中美貿易大戰講起,背後有網路競合、國家資本主義的挑戰等議題。第二場是「供應鏈的變革與挑戰」,談的是從個人電腦、行動通信到萬物聯網時代的供應鏈經營模式差異。第三場談的是「區域化生產體系」,我相信過去集中於中國的生產基地將會多元化,東協、南亞的角色更值得重視,但台灣人對東協南亞所知有限,也沒有系統化的整理。
在大家對產業有了基本認識之後,第四場我選擇跟大家分享產業觀察與基本的研究方法。第五場談半導體,台積電已經是全球市值前十大的企業,他們的經營經驗是世界級的教材,台灣人責無旁貸,也應有自己的論述,不能一直談股價。
第六講、第七講,談的是最熱門的5G與電動車,然後是新創事業與數據經濟。以上八個題目相互牽扯,各個章節要融會貫通,掌握核心觀點之外,還要考慮不同領域中,教授、學生的接受程度。逢甲聽課的人,1/3是教授,2/3是學生,學生中40%來自商學院,60%來自工學院,有大四生,也有碩士班、博士班的學生。以每次2.5小時計算,總共20小時的課,那麼,這個課該怎麼上,如何讓大家到最後一堂時還會「意猶未盡」,甚至能為產業界所用?
做產業研究工作36年了,不需要跟任何人對比。該用心的是不讓自己在「傾囊相授」的過程中「阮囊羞澀」。週末在家,整理課程內容,希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電子時報、科技行腳
View all posts